消防部队其实由来已久,你知道吗?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消防者一职种的部队了
【古代的消防部队】
官办消防在周代称司煊、司耀,宋代称防隅、潜火军,元代、明代称救火兵丁,清代初年称防范火班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“消防”一词从日本舶来,才有消防队之称。 宋仁宗赵祯即位后,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,在京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,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——军巡铺。这大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职消防部队。
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汴京城中,“每坊巷三百步许,有军巡铺房一所,铺兵五人”。这些军士都经过严格训练,责任心强,他们的主要任务是“夜间巡警”,督促居民按时熄灯,消除火灾隐患。为及时发现火警,军巡铺还在“高处砖砌望火楼,楼上有人卓望”。一旦发生火灾,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消防器械,奔赴失火地点进行扑救;同时迅速报告失火地段的军政长官厢主、开封府尹及负责京都卫戍的马步军殿前三衙,“各领军级扑灭”。
在扑救中,各支部队配合密切,有的警戒弹压,维持秩序;有的救护,安置受伤居民;有的抢救财产;有的运水灭火,丝毫不乱。故而“每遇火发扑救,须臾便灭”,“不劳百姓”。
1131年,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(今浙江杭州市)。此时的消防机构更趋完善。据《梦粱录》记载,临安“官府坊巷,近二百步,置一军巡铺”,主要街道均设有“防隅官房”,全城的“防隅巡警”达2300多人,建立望火楼20多处。 为激励防隅军在灭火中奋力向前,将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,还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。对那些听从号令,“并力扑灭者”,“支给犒赏”;对那些在灭火中受伤者,“差医诊治”,给假疗养;对个别“不竭力,诸如玩忽职守,不听命令,贪生怕死者,定依军法治罪”。
清末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,在天津划分了租界,为防租界内火灾,意大利侵略军招募华人组织官办救火会,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。1902年清政(蟹)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,救火会便交由我国监管,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。这便是我国第一支消防警察队。次年,北京也组建了消防警察队,随后哈尔滨、保定、南京、昆明、广州、沈阳、长沙等地相继建立消防队。
这些消防队初建时均由当地警察厅、局直接管辖。 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清廷成立巡警部,下设有消防处。消防队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作“统带”,副职称作“邦带”。
皇家消防队队员是从年轻力壮、忠于皇帝的太监中挑选出来的,其职责是驻守皇宫、西苑和颐和园,保障皇家安全。那时所使用的消防设备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。皇家消防队员操练的地方,是在紫禁城御膳房附近,因为那里有一道长长的防火墙,屋顶上有两个排气天窗。
下一篇:排查消防隐患加强冬季火灾防控
上一篇:公交车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法?